快捷导航
政务专题
当前位置: 政务专题 > 脱贫攻坚
扶志扶智扶德——凤县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8-01-22 14:26  来源:宝鸡日报1月19日A2版头条   【字体: 】  浏览次数:
  

10年前,凤县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10年后的今天,凤县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势头强劲,却始终为一个梦想在奋斗——与时间赛跑,让众多贫困人口摘掉“穷帽子”。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脱贫攻坚的这场伟大战役中,凤县全力实施“三联两包”共同行动,让全县党员干部联村、联户、联企,结对帮扶40个贫困村、3383户9346名贫困群众。他们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通过扶贫扶志扶智,让众多贫困人口甩掉了“穷帽子”。仅2017年,就有750户2420人实现了脱贫。

树典型让贫困户学有目标

“贫困户的脱贫标准是多少?”主持人话音刚落,就有不少群众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凤县“助力脱贫攻坚,添彩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暨美丽乡村行巡演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镜头。

舞蹈、朗诵、说唱、快板、秦腔、知识问答……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目标直指扶贫扶志。两年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扶志“武器”,上演了一出出文化扶贫的“大戏”。

文化扶贫离不开嘴和笔。凤县除了坚持日常的宣讲外,还创新扶贫手段,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开展了“进农村社区、讲中国故事”活动。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脱贫故事,经过干部们的嘴,传递到了乡亲们的心里。几年来,全县百余名宣传干部走遍全县各个角落,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听众超过上万人次。与此同时,他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报纸、电视、手机、墙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方法,介绍脱贫故事,帮助贫困人口立脱贫之志。

为帮助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凤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近百名爱心企业家成为帮扶贫困户的生力军。宝鸡现代农林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凤州镇马鞍山村签订企地扶贫基地共建协议,让村里的86户贫困户通过在花椒基地务工、带资入股和出售农副产品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依托“智慧农村”平台,组织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录制视频资料,给群众送去了“精神大餐”“信息大餐”,帮助贫困户脱贫。

典型是最好的教材。凤县留凤关镇喇嘛泉村的文化广场上,曾经的贫困户王海明正在讲述自己发展土鸡养殖的脱贫故事,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中,有赞许、有钦佩,更有“他行我怎么就不行”的反思。这是凤县开展“院坝里说事、板凳上交心,脱贫户讲致富故事”活动中的一幕。近年来,凤县树立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50多个,通过进村入户宣讲、电视播报、科普大篷车宣传、文艺巡演、观看脱贫攻坚专题视频、庭院说事会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激励贫困户自觉自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这些扶志之策如同大山里的大红袍花椒,清幽之香已飘进贫困户的心里。

抓培训让贫困户“站立”起来

扶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担当。面对许多贫困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智”的先天不足,凤县把培养贫困人口的致富技能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切入点,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端上新“饭碗”。

培训长智,激发潜力。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村民刘虎强和妻子兰永玲开办了农家乐,经过半年多的运营,生意兴隆,旺季每天要接待五六桌客人。一年前刘家还是贫困户,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如今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

2017年,凤县整合资源,把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扶智”的主要手段,广泛开展了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肉鸡养殖、果树修剪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多场次,开展中式烹饪、商品营销等项目培训10期,举办SYB创业培训4期,推荐贫困户子女参加陕汽集团和宝鸡技师学院培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挖掘“致富能人”、鼓励“能人大户”带动,建立县级就业扶贫基地10个、镇级就业扶贫基地21个。宣传推介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招聘会,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248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483人。

产业用智,释放活力。“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让凤县上万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凤县的马勺脸谱、刺绣、剪纸等文化产品很有特色,县文化部门依托县内文化产品加工企业和凤县职中,对贫困户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免费进行山核桃工艺品加工、马勺脸谱绘画、根雕根艺制作等技能培训,让贫困户也赚起了“文化钱”。“旅游+”让当地100多名贫困群众依托县内景区提供的工作岗位领取固定工资,实现了脱贫。还有贫困群众在景区周边、美丽乡村办起了农家乐,也有的成了周边饭店的老板或者服务员。在河口镇,110余名镇村基层干部与200多户贫困户、700余户一般户结成网店“小组”,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将小组内贫困户和一般户生产的蜂蜜、花椒、木耳、核桃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让电商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贫困大都因为缺少文化,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从根子上消灭贫困。为此,凤县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农家书屋遍及全县66个行政村,每天借阅图书的群众络绎不绝。同时,分布各个乡间村落里的文化广场,不仅成为人们的精神“会所”,还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大山深处的永生村成了知名的旅游村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村上自费两万多元购买了一个多功能移动式舞台,经常在假期或周末举办文化活动,一些贫困户在舞台边还支起了山货摊。

评模范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凤县将“扶德”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举措,滋养出良好的社会新风,强势助力脱贫攻坚大局。

凤县以“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为主基调,在全县大力开展以好乡风、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新风”建设活动。还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建好一个农家书屋、用好一个村广播室、建设一个村文化活动场地、有一条乡村文明街、有一个善行义举榜、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整套村规民约、评选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表彰一批“五好文明家庭”等内容为主的“十个一”创建活动。采取现身说法、举办道德讲堂、观看励志影片、文艺会演、入户宣讲、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等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弘扬优良传统,移风易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围绕一个“德”字,凤县在文化扶贫中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最美凤县人”、“感动凤县人物”、“十星级文明户”、“百名孝子”、“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活动,组织拍摄了《愚公》《致富花开》等微电影,用典型带动贫困户,用榜样激励贫困户,在全县营造了勤劳致富为荣、懒惰等靠为耻的氛围。凤县还通过“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建设村史馆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张张暖心的照片、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个个合不拢嘴的笑脸、一件件充满温情的棉衣棉被……在文化扶贫中,凤县先后组织上百次“我们一起奔小康”“邻里相扶”“百企千户结对帮扶”等志愿扶贫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弱有所扶、困有所帮、急有所解、危有人救的社会风气。

[网络编辑:脱联办]